经济日报:德国企业外迁势头未减
经济日报| 作者 陈希蒙
这是在德国杜伊斯堡拍摄的一处货运场站。新华社记者 张帆摄
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特别是能源密集型的大型工业企业正在计划减少生产或将生产迁往海外。有关专家指出,德国经济停滞、需求不足和高成本导致企业增加海外投资。德国企业外迁将会对德国经济产生多方面复杂影响,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导致德国工业产出和就业岗位减少,但也可以促进德国企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并促进企业创新和转型。
长期以来,德国以先进的工业闻名于世界。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德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正在迁离德国。
德勤咨询公司在9月12日至10月2日期间对185位德国大型企业首席财务官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德国企业未来计划增加海外投资,并减少在德国境内的投资。
调查显示,目前有82%的受访者将德国视为主要投资地,但对于5年后的德国,仅63%的受访者认为本土市场最具投资吸引力。这些受访者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其他欧洲国家、美国以及亚洲市场。该调查表明,那些尤其受能源和人工成本影响较大的行业,正在考虑将生产转移到国外。
调查还显示,来自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等核心产业的近四分之三(74%)的受访者目前仍将德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但展望未来5年,这一比例将降至54%。
德勤首席经济学家亚历山大·伯施表示:“德国经济停滞、需求不足和高成本导致企业增加海外投资。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德国的核心产业。”而对于该项调查,德国媒体普遍认为,该结果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当前关于德国竞争力下降的讨论。
无独有偶,近期德国工商总会的一项调查同样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能源密集型的大型工业企业计划减少生产或将生产迁往海外。
调查显示,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公司中,有18%表示计划迁往国外或减少生产。虽然这一比例较2023年的17%仅略有上升,但工业企业中这一比例继续大幅上升,从2022年的21%增加到去年的32%,现在达到了37%。在能源密集型企业中,这一比例高达45%,在拥有500名以上员工的工业企业中,这一比例则为51%。
德国工商大会副总经理阿希姆·德克斯表示,德国企业对能源政策的信任已经严重受损。他指出,过度官僚主义、审批程序缓慢以及能源政策缺乏可预见性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明显高于国际水平,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困境。
调查还显示,自2022年以来,认为过多的官僚主义阻碍转型进程的公司比例上升至61%。批评规划和审批程序冗长的公司比例也达到48%。
为应对这些问题,德国工商大会呼吁减少电力税费,并建议联邦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德国工商总会还提议扩大制造业电力税的永久性减免范围,涵盖所有行业,以增强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而德国联邦政府近期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同样较为悲观。报告认为,今年德国经济将连续第二年萎缩。此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在柏林发布联邦政府秋季经济预测报告,预计2024年德国经济将萎缩0.2%,相较此前春季预测的增长0.3%有大幅下调。这意味着德国经济将连续第二年陷入衰退,2023年德国经济萎缩0.3%。上一次德国经济连续两年衰退还要追溯到2002年和2003年。
分析人士指出,德国经济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结构性挑战,包括人口结构变化、全球竞争加剧等。此外,国内外需求疲软等因素也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力。
为应对当前德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加强政府内部协调,德国总理朔尔茨与前财政部长林德纳此前分别召开经济会议。
朔尔茨在总理府与德国工业和工会代表会谈,呼吁制定一项“工业合作计划”,以采取具体措施保障德国工业和就业岗位。同一天,林德纳与中小企业、手工业、自由职业者和初创企业的代表会谈,表示德国经济正面临严重问题,尤其是过度的法规和繁琐的官僚程序,承诺执政联盟必须找到共同立场并付诸实施。
然而,有分析指出,两场经济会议不仅未能讨论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还凸显了执政联盟在危机面前的无力和缺乏协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德国企业外迁将对德国经济产生多方面复杂影响。其中,企业外迁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导致德国的工业产出和就业岗位的减少。
德国联邦劳动局10月末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德国失业人数增幅超出预期。经季节调整后,失业人数增加了2.7万人,达到286万人。这意味着德国的制造业将失去近20万个就业岗位,势必将给德国的社会稳定和福利制度带来巨大压力。此外,企业外迁还会导致德国的税收收入减少,以及德国的技术和知识流失,从而削弱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不过,企业外迁也会给德国带来一些积极影响,一方面,可以促进德国企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市场和文化,拓展业务范围和合作伙伴,提高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德国企业的创新和转型,使其能够更加关注核心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业务,加大在研发、数字化、新能源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可以促进德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使其能够更加注重内需和消费的发展,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提高经济的韧性和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