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0只“含权”产品待售,银行理财“抢占”权益市场 布局加速

超200只“含权”产品待售,银行理财“抢占”权益市场

随着权益市场回暖,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发生了变化。近期,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招银理财、平安理财、光大理财、北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开始重视“含权”产品。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6日,处于“待售”状态的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达到200只(不包括外资银行)。

超200只“含权”产品待售,银行理财“抢占”权益市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银行布局权益类理财能在短期内有效应对股债跷跷板效应,分散风险,利用股市上涨机会为客户创造更高收益,平衡整体收益水平,减少债券市场波动对理财产品的负面影响。不过,从整体理财市场来看,含权产品规模占比仍较小,且产品依旧以“稳健”为主,而非追求高收益,风险等级普遍为R2-R3。

一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透露,近期权益类产品收益大涨,咨询客户增多。该行代销的权益类产品中,多款近三个月收益率超过10%,尽管近期股市波动导致收益有所回撤,但长期来看仍有上涨空间。9月底以来,A股市场迎来上涨,市场风险偏好转变,不少资金由债市流向权益市场,银行及理财机构趁势加速布局、推销含权类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

例如,光大理财在11月6日首发阳光橙安盈8号(15M定开)A,产品募集期为11月6日至11月13日,每15个月开放一次,业绩比较基准为2.7%—3.5%。渤海银行同日推出两款混合类产品,工商银行也推出鑫悦优先股策略优选混合类封闭理财产品,封闭期377天。此前,中邮理财发布了6款含权产品推荐,北银理财则推出了两款PR3风险等级的产品。

随着市场利率下行和居民财富增长对更高收益的追求,权益类理财再次受到关注。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高调布局含权产品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宏观政策加大稳经济力度,增强了市场信心;二是监管部门多次强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为银行理财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提供了政策支持。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从中长期视角看,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资本市场优化,如果资本市场能维持长期稳定增长态势,居民的理财习惯可能会逐渐从储蓄转向股票投资。因此,银行需要提前布局权益类理财,在大财富管理业务新一轮增长周期里提前占位,夯实竞争优势。

然而,虽然权益类理财产品加速发行,但从整体市场布局来看,此类产品规模占比仍较小。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0月31日,全市场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5675.41亿元,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291.74亿元,“固收+”产品存续规模16.77万亿元,这在整体规模超过28万亿元的理财市场中占比甚小。单只银行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也较小,大部分产品募集规模低于1亿元,甚至有产品规模不足1000万元。

当前,受政策鼓励和股市转暖因素影响,权益类理财看似再度火热,但持续性仍有待提升。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剑超认为,长期以来,银行理财在资产配置上重固收轻权益,绝大多数客户也将银行理财当成低风险产品。客户若想购买偏权益类产品,通常倾向于转投公募基金。在当前市场行情下,理财公司想要加快布局权益市场存在一定困难。

实际上,银行理财公司成立起步晚,主要投资经验、人才和研发实力集中在利率市场,对于权益市场涉猎较少。根据理财产品披露的持仓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发布的产品中,“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占比较高,持仓比例达84.80%。“债券”类资产持仓占比为1.57%,“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持仓占比为0.06%。即使在“含权类”产品中,银行理财公司也更侧重安全性和稳定性,中等风险及以下风险等级的产品占比超过99%。

银行理财的目标客群主要是来自银行的存款客户,风险偏好相对较低。因此,即便布局权益资产,银行理财也以“保值需求”为主,而不是追求过高的收益率。通常是一款混合产品中,用较低比例去配置权益资产,或在封闭运行的某一阶段去投资少量权益资产。

目前来看,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普遍下降,可能影响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客户留存率。今年以来,各大银行多次调整存款利率,对理财产品持仓中“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的收益产生压力。同时,受股债跷跷板影响,收益稳定的固收理财产品也出现了浮亏。国庆假期后一段时间内,理财规模赎回量较大。

在此背景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公司需要加快布局“权益”资产,以平衡整体收益水平,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建议放开客户购买R4/R5理财必须面签的限制,放开券商、互联网代销渠道,引进机构客户作为投资者,并放开被动产品发行。长期来看,对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可能刚刚开始,建议银行理财公司持续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有效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超200只“含权”产品待售,银行理财“抢占”权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