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期京津冀已发生3次大范围污染过程,今秋天气为何不寻常 静稳高湿加剧污染
今年10月23日至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发生3次大范围污染过程,北京也已发布3次空气重污染预警,正在应对中度污染过程。这些污染过程的成因往往与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有关。
根据数据,今年秋季以来(9月1日至11月8日),北京地区的天气呈现大风少、湿度大、大雾显著偏多的特点。具体来说,空气相对湿度为71.8%,比近5年同期偏高11%;6级及以上大风日数为8.4天,比近5年同期偏少21%;大雾日数为12.6天,比近5年同期偏多91%。
形成上述天气特征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今年太阳黑子活动异常活跃,导致北大西洋海温和印度洋海温明显偏高、秋冬季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且南下频次低。二是“秋台风”频繁登陆东南沿海,携带充足的暖湿空气向北输送,北方空气湿度明显偏高。这两种条件叠加,使得近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持续“静稳和高湿”。
张远航分析指出,在偏南风持续影响下,区域南部扩散条件总体有利,但京津冀中部风力较弱,叠加逆温高湿等不利因素,导致污染物在太行山前汇聚,部分城市已达中至重度污染水平。受地形阻挡影响,南风抵达时风力明显减弱,北京-保定-石家庄一带持续处于气象辐合区,夜间湿度维持90%以上,清晨出现逆温,导致污染物快速积累,成为本次污染过程的污染高值中心。
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火电供热行业和柴油货车、工程机械等活动水平处于高位且有所上升,排放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及其化学转化是PM2.5污染的主要因素。11月以来,随着供暖试运行启动,火电供热行业重点企业开工率较10月下旬上升约5个百分点,钢铁、焦化等行业持续稳定运行;移动源方面,重型货车交通流量、工程机械开工时长较10月下旬环比上升一成左右。这些行业对全社会氮氧化物排放的累计贡献超过一半,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快速转化,导致PM2.5污染持续加剧。
张远航预测,未来两天京津冀中部污染将持续,11月10日后,区域南北“两重天”形势预计发生“反转”,17日前后,受西北冷空气影响,污染有望得到系统缓解。北京市气象局预测,今年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从京津冀地区中长期气候预测来看,今年冬季将呈现出“前冬偏暖、后冬偏冷”的特征。